查看原文
其他

范志勇:“一带一路”倡议为什么受到越来越多国家欢迎?

范志勇 中国宏观经济论坛 CMF
2024-11-09



范志勇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主要成员


本文字数:2173字

阅读时间:6分钟


2013年习近平主席在哈萨克斯坦提出“一带一路”。彼时国外有声音质疑这是中国为了消化国内落后产能和过剩产能的权宜之计。面对国外质疑的声音,中国致力于与沿线所有国家在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开展合作,践行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的合作模式。经过十余年的建设,一带一路赢得越来越多国家的信任与积极参与。


在西方发达国家积极推进供应链“中国+”,甚至以国家安全为借口推进去中国化的背景下,本应是发展中国家替代中国成为新的全球工厂的机会,为什么有越来越多的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却越来越积极的选择拥抱“一带一路”倡议,加强与中国的产能合作呢?



就在今年欧盟决定对中国出口的新能源汽车征收惩罚性关税的前夕,作为欧盟成员国,匈牙利和波兰领导人先后和我国领导人实现互访。双方对加强“一带一路”框架下的经贸交流达成了广泛共识。匈牙利和波兰等国家正积极谋求与中国开展产能合,作进一步提升自身制造业水平,成为欧洲地区乃至全球性的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制造中心。


如果细看中国与匈牙利之间的经贸联系,特别是中国对匈牙利的投资就可以发现,匈牙利已经连续多年稳居中国在中东欧地区第一大投资目的国地位,而中国则是匈牙利最大外资来源国。2023年中国对匈牙利直接投资达到76亿欧元,占匈牙利吸引外国直接投资总额的58%。在对匈牙利投资的企业中集中了大批代表高科技方向的新能源企业。在动力电池生产商中,宁德时代、比亚迪、亿纬锂能和欣旺达等企业落地匈牙利。在整车方面,蔚来汽车在匈牙利建设的首个海外工厂已投入运营,比亚迪也宣布在匈牙利投资建设新能源乘用车整车生产基地。宁德时代2022年在匈牙利的项目投资金额高达73.4亿欧元,这既是宁德时代最大的境外单笔投资,也是匈牙利有史以来最大的单笔投资。这将助力匈牙利成为欧洲重要的动力电池中心。


波兰总统杜达今年6月对我国进行访问期间,在“波兰-中国经贸论坛”发表演讲,强调波兰对中国投资的热切欢迎,也特别提到新能源、电动汽车及其他创新科技等领域的合作前景。杜达总统的讲话传递出波兰希望与中国深化经贸合作的强烈愿望,展现波兰作为投资目的地的诸多优势,包括稳定的政治环境、优惠的投资政策以及完善的投资保护机制等等。


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不仅在中东欧地区得到积极回应,在广大的拉丁美国国家也收获了广泛认同。近日来华访问的秘鲁总统表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为秘鲁缩小(不同地区间)基础设施差距提供了机会。秘鲁非常有兴趣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框架内探索(和中国的)新的合作方式,实现两国的互利共赢,并将中秘两国合作打造成为中拉合作典范。在访华前夕,秘鲁政府撤回了该国司法机构要求剥夺中远海运集团钱凯港的独家经营权的请求,为进一步扩大合作铺平了道路。中国与秘鲁之间的合作并非仅仅局限在一个港口,而是以港口龙头,未来通过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建设,打通跨越安第斯山脉,构建连结太平洋和大西洋的交通网络通过中国、秘鲁以及巴西等拉丁美洲国家的共同努力,不仅可以使秘鲁成为拉美地区太平洋沿岸的制造业中心和贸易中心,还可以使巴西等安第斯山脉以东的拉美国家融入环太平洋经济圈,实现南南国家的合作共赢。


在旧的国际经济秩序下,无论是在传统的“中心-外围”模式下,还是在以西方发达国家所主导的全球产业链模式下,全球发展中国家主要作为由发达国家控制的全球产业链的独立环节存在,难以形成具有内生能力的产业循环,实现综合国力的提升。与传统西方国家主导的全球产业链不同,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的合作,既不是谋求将对方变成中国过剩产能的吸收地,也不是谋求将对方变成中国主导的产业链中的某个环节,而是通过合作-共建,使对方获得内生发展能力。中国也将在为沿线国家提供工业化升级服务中获得更加持续的增长动力来源。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中国积极主动融入发达国家构建的全球价值链,并不断实现从价值链底层向上跃迁。随着中国经济地位的提升,西方发达国家以去风险化为借口,妄图将中国排除在世界经济循环之外。这表明在发展中国家融入由发达国家主导的全球价值链存在内在悖论。如果一个发展中国家通过自身努力成功实现在全球产业链中地位的跃升和经济发展,必然会遭到发达国家的打压和排斥。越接近产业链的高端,遭遇的打压就越强烈。西方发达国家绝不能允许其他国家,尤其是在文化和信仰方面预制存在差异的国家成为发达国家俱乐部中的一员。另一方面,如果一个发展中国家未能成功实现在全球产业链中地位的跃升,必然会被其他生产成本更低的国家所取代,将会永远停留在中等收入陷阱甚至低收入陷阱。


因此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全球产业链并非发展中国家的最终归宿。全球发展中国家必须探索新的全球发展思路。这一新的思路既不是西方发达国家传统的“中心-外围”模式,也不是以满足自身需求为全部目标的以邻为壑的模式,而是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的共同发展模式。发展是永恒的主题。发展中国家并不意味着永远只能是发展中国家。这些国家也有工业化、城市化,和实现经济自立自强的梦想与追求。通过“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多边合作,制定服务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发展规划,依托中国的制造业能力与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可以在合作中提升“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的工业化水平,为全球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这正在成为越来越多国家的共识。


文章仅作为学术交流,不代表CMF立场。




延伸阅读

袁海霞等:美国房地产业发展模式、经验与启示


毛振华:新冷战格局已经形成,吸引外商投资和鼓励企业出海并重


代志新等:财政行为与地方政府财政运行综合绩效评价管理


刘元春:积极应对未来脱钩风险,着力培育外贸成本优势


陈彦斌:优先推进宏观政策体系改革的三大理由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中国宏观经济论坛 CMF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